
故事背景在芬兰的赫尔辛基,大家眼中的福利大国,国家竞争力世界第一的北欧小国,总人口不过五百万人,自然资源丰富,以出产木材和纸张闻名。我想故事应该和九十年代的历史有关,解体前的苏联是芬兰是最倚重的市场,吸纳每年1/3的出口量。但是苏联在1992年解体后,芬兰的军事威胁和主要市场一夕之间消失,连续3年经济大衰退,每5个人就有一位失业,政府为支付庞大社会福利金,财政几乎崩溃。
剧情:
尼可的父亲原本是学校当中相当受好评与敬重的文学教授,却突然遭到解聘,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显然不足以支应家庭的生活(或许文学教授不愿意接受失业救济,就像库利斯马基的「浮云世事」中的男主角一般),家中独子尼可又终日浑浑噩噩、混吃等死。父亲把尼可的音响典当换成糊口的食品罐头之后,两人爆发严重口角,一气之下把尼可轰出家门。
尼可投靠电脑骇客朋友托马斯住处,托马斯与女友艾琳娜正计划着走进婚姻殿堂。尽情沈浸在毒品和酒精的尼可从托马斯的电脑中列印出一张500欧元的假钞票后扬长而去,随后他到一个私人电器行碰碰运气,尼可不仅得到一部新的音响,还找零了400多元的真钞。不甘受骗的老板随后用那张假钞收购了一台二手电视机,倒楣的洗发精推销员伊士托不察,拿着假钞大摇大摆跑到夜店想当大哥,最后琅铛入狱。
倒楣的事情不止于此,被释放的伊士托发现自己的爱车被洗劫一空,连轮胎都不见了,他只好冒险跑到一家二手车行行窃。另一位落魄的老推销员兼卖吸尘器与洗发精,因无法支付利息,唯一生财工具也被迫让渡给车行,两个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推销员在汽车旅馆偶遇,正在戒酒的老推销员被嘲笑怂恿,两杯黄酒下肚后跟着疯狂整夜。伊士托招来妓女纵慾在老推销员面前上演活人秀,之余还不忘出言讽刺,终于惹来杀身之祸,老推销员拿起了沉重的吸尘器往两人头上一砸。
原本只是要来查扣赃车的女警海伦娜意外睹见残忍的死亡场景,伊士托与妓女双双陈屍旅馆浴室,让她的忧郁症病情一夕加重。当晚值夜出勤前,海伦娜的丈夫安提似乎有不祥的预感,果然在一场警匪汽车追逐战中出了意外。从翻车现场爬出的海伦娜幸运地毫发未伤,前来关心的长官体恤她原本的良好表现,让她开自己的车直接回家休息。但海伦娜在返途中却又意外卷入了另一桩刑案…
原来托马斯在女友协助之下潜入银行窃取机密,尼可负责开车接应,但胆小的他却因为一点风吹草动提早落跑。托马斯一路逃到火车维修场,碰上了返家的女警,原本托马斯只想逃之夭夭,女警却一时失足成了铁轨下的冤魂。托马斯遭到逮捕,口风甚紧的他让尼可与女友艾琳娜逃过一劫,自己被判服刑八年。安提失去挚爱,顿时性情大变,无法独立抚养三个小孩,更不能接受「杀人凶手」判刑过轻。酗酒的他不止失去了教师工作,更将小孩托给了社工单位。
五年之后,托马斯遭到假释出狱,前来迎接的尼可此时已为人师,而昔日女友艾琳娜生下小孩,独立抚养。为了表示对女警的歉意,托马斯前往丧宅致意,安提显然还没有脱离精神的困境,最后举起了手枪,犯下了「最后的错误」。
本片大陆译名《冰冻之地》(片名直译),香港电影节则译为《冷钞票》,与1982年布烈松的《金钱》(L’Argent)同样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。布烈松利用的是直叙的方法,讲述一张假钞直接影响故事中各自的遭遇,但其人物较少,而且电影後半段偏重描写那位可怜搬运工人。布烈松用其特有的冷静,甚至残酷的笔触爲我们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的悲惨命运。全片以特写镜头爲主,以主人公严肃僵硬的面孔配合上精准的剪接,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抑感。这部遗作也帮布烈松拿下了一座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。
既有布烈松的珠玉在前,导演卢希米斯也勇敢再做尝试,「北纬60度,冷酷异境」除了黑色格局之外,更添加了北欧独有的冷峻与幽默,节奏明快而且强烈,选用的音乐也强化了电影氛围。导演的功力在于多线进行的篇幅限制下,仍有余力去刻画各个角色的性格,并且描绘了当今芬兰的社会现实,令人赞赏。影片通过一连串类似回圈的悲剧,其实讲述的是社会生活中所谓的「成功者」与「边缘者」之间的差别仅一步之遥,并呼吁人们应当要更加地关心周遭人物。
影片虽然包含了几个悲剧性的事件及大量动作运用,但同样温馨感人。影片采用了插叙结构,故事与故事之间并不以时间顺序相连,一个年轻导演运用手法如此成熟,难怪能在多项影展引人注目。由一张假钞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及意外,就好像蝴蝶效应一样,你的因是我的果,一个故事的完结可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, 看完这套电影,令我想起「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」这本书里所讲,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另一个人生命里很重要的戏码:伪钞成了一个咒诅,被钞票涉及的人都一一遭到厄运,无一幸免,成了片中物理教师所说的「浑沌理论」!冰封的国度下,人面与人心,一样的冷酷。
影片将报应的概念完全扭转,始作俑者尼可不但没有被捕,最后还摇身变为西装笔挺的授业者。影片里的假钞、酒精、暴力和性都显得过度真实,让大部分观众都感觉太过悲观,把生活解释的乌烟瘴气,无法寛恕他人者的存在毫无意义,地狱般的生活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,甚至会让人失去了生活存在的价值。(影片中唯一美好的时刻是新年舞会中,托马斯在窗前拥吻艾琳娜那一幕,但窗外灿烂的烟火已经暗谕昙花一现的爱情。)由此看来,电影的表现其实是非常成功的,尤其把北欧的冻湿暗冷表现极至,让人有种绝不去住在那种「鬼地方」的感觉。其实我觉得真正令观者不安的其实是现实的残酷,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是平凡人,只因其中一人走错一步棋而被影响牵连,有的失去家庭,有的甚至丢掉生命,彻底道出人生的荒谬,连始作俑者都料想不及。片尾尼可在好友的告别式中所说的话,为影片作了最佳注脚,真的一切都出乎他的想像。
本片导演阿库·卢希米斯(Aku Louhimies) 1968年生於芬兰赫尔辛基,毕业于赫尔辛基艺术学院,并在美国进修,今年还不到四十岁,本片是他的第三部剧情长片。阿库说:「当今的芬兰导演中,我景仰雷尼哈林(终极警探、割喉岛导演)与阿基·库利斯马基,他们两位的功力深厚,内蕴大量各种的电影创作技巧」。他认为不虚伪就能把每一件事做好,率真、诚恳即是拍好电影的不二法门。而本片中饰演老推销员者,是库利斯马基的爱将,演过的电视、电影无数,曾在「没有过去的男人」中演出警察角色,他的助阵演出,带出更利害的幽默冷面效果。本片在2005年莫斯科影展获评审团特别奖,并在瑞典哥德堡影展得到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等四个奖项。
上映日期: 2005年1月14日 芬兰
片长:130分钟
IMDB: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0388318/
导演: Aku Louhimies 阿库·卢希米斯
emule:
Paha.Maa.2005.XviD.AC3.CD1-PROFiLE.avi
Paha.Maa.2005.XviD.AC3.CD2-PROFiLE.avi
中文字幕:http://www.shooter.cn/xml/sub/95/95346.xml?download=1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